共建共享的战略研究协作网络
尚浓智库 让智慧产生价值

构建具有真知灼见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观点汇聚中心
推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成果的转化
为地方政府建设引得来、留得住、养得起的决策咨询机构
为客户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尚浓报告 | 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来源:尚农智库(尚浓智库) | 作者:李建军 | 发布时间: 2018-09-15 | 257345 次浏览 | 分享到: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如春风吹拂大地,正焕发起广袤乡村的无限生机和蓬勃活力。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支撑,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发展乡村文化生产力的现实命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那么,如何把握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呢?下面与大家分享我的一点浅见。



一、什么是乡村文化产业

(一)乡村文化产业的概念

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产业属于社会文化中的经营性文化部分,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乡村文化产业是指县、乡(镇)、村行政区域内的文化产业。

(二)乡村文化产业的属性

乡村文化产业既具有大文化产业所具有的普遍属性,又具有其独特性。第一,乡村文化产业的载体是农业,主体是农民,阵地在农村,市场在城乡;第二,文化产品资源重点体现乡土特质和区域特色;第三,乡村文化产业创造的文化生产力来自乡村,又进一步发展乡村;第四,乡村文化产业经营的产品以具有地方历史传承特色的文艺演出、民间工艺、农业生态、自然生态旅游、生活体验等为主要内容。第五,乡村文化产业具有市场化的特点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三)乡村文化产业具备的特性

1.层次性。乡村文化产业具有基础层(地方文化资源)、核心产业层(地方文化产品)和延伸产业层(如民族服饰设计中蕴涵的时尚文化)三个基本层次。

2.创造性。乡村文化产业及产品所承载的内容凝结了农民的创造性劳动并不断深化与提升。

3.流通性。乡村文化产品具有商业性,通过市场送达消费者手中。

4.可复制性。乡村文化产业可以按照一定标准来生产一系列文化产品,确保公众享受到符合和公众要求的高质量服务。

二、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要求

(一)用经济的眼光看待文化。乡村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涉及文化和经济两个领域,这种边缘性和交叉性的特点,决定了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既要以文化的眼光看待经济,又要用经济的眼光看待文化。

(二)需要全面创新发展。一是创新发展理念。坚持特色产业先行,拓展文化功能;二是创新发展路径。通过调整经营定位、延长产业链条、多元化合作、提升生产方式等路径。三是创新发展模式。立足产业特色、文化特性,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融合型、生态融合型乡村文化产业模式。

(三)必须要做好产业规划。科学的产业规划,明确的目标定位,正确的发展路径,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要围绕文化圈、文化带、文化脉络,打造出一个定位精准的市场主题。要突出历史穿透力、生活渗透力,盘活乡村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



三、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一)与传统农业融合

通过增加农业及农业产品的精神文化价值,发挥文化产业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提升作用,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附加值,发掘传统农业中的文化因素,创造跨界性新产业。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别是以创意设计为核心的文化创意产业将为传统产业升级增值,为农产品的外观造型、包装设计、形式构造、品牌咨询等提供艺术设计性的应用服务,由此增加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与传统服务业融合

乡村文化内容和服务的创新能够使第一产业更具吸引力,促进文化与旅游、商贸、通信、会展、教育培训、健身休闲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增加产值,拉伸产品线,创造新的价值增长空间。作为内涵产业的文化产业要让文化内容成为推动新型服务业态和消费业态发展的体验对象和服务内容。 

(三)乡村文化产业之间渗透融合 

延伸产业链条,真正实现文化产业化。通过发展景观农业、会展农业等具有文化内涵的农业产业同农村文化产业相互融合,如乡村演艺业、乡村农事节庆等,增加创意,延伸体验链条,实现文化的价值提升和增值效应,形成市场经济效益和文化品牌效益,铸造产品的竞争力,促进乡村产业的价值实现和持续发展。

(四)乡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文化事业的融合

乡村文化产业与乡村文化事业密不可分,乡村文化产业要立足于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需求,瞄准文化市场变化,适应全社会文化消费发展的趋势。通过产业培育,打造多元化、精品化的文化产品,筑牢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基础,提升乡村建设的品位和水平。



四、推进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做法

(一)各级政府——要全局谋划,保驾护航

政府在乡村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要发挥整体规划、监督管理、宣传引导、政策制定和人才培养的职能作用。要牢固树立全局谋划、全方位推进、全时空统筹、全要素配套、全产业联动、全社会参与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观,通过宏观政策引导、优惠政策扶持、配套政策制定等,着力在聚焦相关产业发展,激发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一是依托田园风光乡土文化发展现代农业。依托乡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

二是依托地域文化培育特色文化产业品牌。结合特色民族、民俗和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乡村手工艺、民族手工艺、民族文化文艺和乡村文化创意产业,建设“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特色文化乡村。

三是依托农业产业壮大文化业态。将文化与农业有机结合起来,将人们的精神需求与物质需求联系起来,打造多元“文化+” 综合体,形成一户一处景、 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一线一风光的乡村文化产业大美格局。

四是完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聚焦文化民生,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打造乡村群众文化特色品牌;聚焦乡风文明,发挥文化对精神风貌的重塑作用,发挥好文化对乡村善治的撬动作用;聚焦传承保护,在规划中保护好乡村风貌,在建设中延续好乡村文脉,在传承中发展好乡村技艺。

(二)乡村基层——要立足市场,走进消费

在基层,乡村文化产业要发展的方向是立足市场、走进消费。总结多年的实践有多样化的模式选择。

一是通过特色乡村文化旅游来推出乡村文化产业项目,吸引城市和外地游客前来感受独有的淳朴的乡村文化生活风情。

二是通过体验经济来展现乡村文化的参与互动魅力,将乡村生产、生活、民俗、农舍、休闲、养生、田野等系统链接,打造乡村文化产业链条。

三是开发乡村石器、木器、竹器、藤器、草编、剪纸、泥塑、砖雕等土特名优工艺品,组织农民进行特色文化创意产品加工生产和经营;

四是组织乡村歌舞、乡村竞技、乡村风情、乡村婚俗、乡村观光、乡村耕织、乡村喂养等表演和竞赛活动,提供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文化服务;

五是开展乡村休闲娱乐、地方风味餐饮、感受乡村生活等活动,为城市老年人、为国外旅游者提供居家式服务和自助式生活服务;

六是开展乡村文化历史文化展览,生动系统地反映农耕文化、游牧文化、渔猎文化的特色和历史,开辟乡村文化教育基地。



(三)挖掘历史——乡土文化回归,延续传统文脉

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流传至今的乡村文化,都是经过代代传承、去粗存精、向上向善的优秀文化。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就是要乡土文化回归,延续历史文脉。

近年来,我国通过古村落保护、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等项目,传承农耕文化、延续传统文脉、回归乡土文化。

1.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的国家。很多先人居住过的地方经过岁月的冲刷仍然保留至今,成为一座座古村落镇、古村落。他们作为一种文化遗产不仅存在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还有着突出的、普遍存在的历史、社会、文化价值。

2.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将其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3.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包括: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梅花篆字)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传统体育和游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面向未来,创新弘扬,挖掘价值

1.创新弘扬,挖掘文化资源价值。乡村文化资源,有两方面价值,一是经济价值,二是文化价值。发展乡村文化产业不但要挖掘其经济价值,更要挖掘文化价值。文化价值挖掘的好,其在促进经济价值的发展是不可估量的。也只有充分挖掘好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的发展才可持续。

2.深度挖掘,实现“三个转变”。一是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将乡村文化产品赋予一定文化特质,从低端商品转变为文化符号。二是由表面展示向深度挖掘的转变,掌握好展示技巧,深度挖掘,讲好文化故事,加深文化记忆。三是由要素流出向要素流入的转变,加快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将生产要素重新注入乡村,吸引生产要素向乡村回流。

3.融合兼顾,人文与自然并存。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的同时坚持以生态文明为重点,处理好生产、生态与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通过“绿化”、“美化”、“规划”等措施,在发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坚持文化导向,通过文化渗透实现乡村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乡村永续发展。

4.尊重传统,面向未来。在发展乡村文化产业时,要有意识地对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民俗风情进行现代性改造。吸收传统民俗文化中科学有益的养料,精心呵护乡村文化,精心打造乡村文化,精心丰富乡村文化,精心发展乡村文化。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绝不能把农村落后现状等同于原生态文化,把原汁原味当作文化底蕴。不是和盘托出某种文化资源,而是用未来的眼光,按照现代产业生产要求和规律,按照现代人的心性需求和审美观念来加以改良改革。

(五)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形成体系

我国乡村文化底蕴丰厚,包括乡村历史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山水文化及田园风光等,这些文化都为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发展乡村文化产业就是要做好文化与传统农业产业的融合,改变原来以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为立足点的农业发展模式,以农产品为原点,以文化创意为核心,借助文创的力量,实现农业的文创转型,形成多产业联动的乡村文化产业体系,整合提升农业产业价值。



1.发展休闲农业(景观农业、创意农业)。农耕文化是休闲农业的魂、美丽田园是休闲农业的韵、生态环境是休闲农业的基、传统村落是休闲农业的形、创新创造是休闲农业的径、农民参与是休闲农业的根。休闲农业已经成为提升农业、美化乡村、传承文化、富裕农民的新型产业业态,已经成为服务居民、拓展农业、繁荣农村、保护生态、传承文化的“桥梁产业”,是乡村文化产业的重要业态。

——休闲农业的发展,让农村把闲置的资源开发起来,让农业把闲散的土地利用了起来,让农民把闲暇的时间充实了起来,让富余的劳动力流动了起来,让传统的农耕文化活跃了起来,实现了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民房变客房、空气变人气、青山变金山、黄土变黄金、森林变风景、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农活变体验、劳动变运动、产品变礼品、生态环境变宝贵财富的根本性转变。

——休闲农业的发展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在一个离城不远不近的地方,吸着不雾不霾的空气,住着不高不矮的房子,吃着不咸不淡的饭菜,喝着不烈不柔的小酒,品着不浓不淡的香茶,听着不吵不闹的虫鸣,玩着不雅不俗的纸牌,看着不土不洋的演出,泡着不冷不热的温泉,干着不轻不重的农活,过着不紧不慢的日子。



2.传承农耕文化

古朴的乡村农耕情调,是农耕文化的载体,其韵味独特、风光怡人,独具田园情调。农耕文化是乡村文化产业的重要内涵。

——传承农耕文化能促进中华民族健康生活。

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总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顺应自然的人文理念。比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提倡药食同源,我们吃的中药、吃的天然食物,都是来自于自然界。药食同源,千百年来护佑着中华民族世代繁衍、生生不息、民族昌盛。

——传承农耕文化能促进我国生态农业发展。

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传承农耕文化,汲取农耕文化中的精华和营养,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现代农业都有重要的意义。传统农耕文化作为一种精神资源,倡导“天人合一”,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都是当今我们发展生态农业的基本理念。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

——传统农耕文化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

我国传统农业利用多样化的种植,来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这既能净化农耕环境,也能增加土壤肥力,还能在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运行。因此,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能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进而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

——传承农耕文化能丰富乡村田园风光。

农耕文明的遗迹和乡村生活形态,都是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资源。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规模扩大,交通拥挤、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生活和工作在城市压力增大。长期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希望在假日能到郊区乡村观光休闲、度假休闲,通过改变环境来放松身心、恢复体力和精神饱满。



3.开发创意产品

——对中国传统文化坚守、传承和创新。

保留传统中国的文化之根,将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地加以转化,形成各具特色的村乡文化产业。将原来单纯的种植产业,通过文创转型,发展成为包括种植、加工、休闲观光和文化创意在内的三产融合的村乡文化产业产业链。
——突出自身特色,做出产品个性。

以独具差异性的产品为载体,植入乡村文化,做精做强。将文化内涵体现在农产品或商品里面,形成独具特色的个性农产品和农产品产业文化,增强产品文化吸引力。

——讲好文化故事,用情感制造溢价。

文化故事往往会给产品本身带去更多具有特殊韵味的特质。通过很温暖、很人性化的语言,讲打动人心的文化故事,就会赋予农产品充分的文化情感,从而用情感制造溢价。



4.举办农事节庆活动

农事节庆是推动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塑造村乡文化品牌的有效手段。要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宗旨,立足生态特色、乡村特色,依托文化资源和物产资源,按照不同产业和产品季节差异,农事节庆活动,形成一乡一节、一月一节、一品一节。

组织农事节庆要注重:

节庆项目科学定位。要在对地域经济和文化以及未来前景全面考察、研判的基础上科学定位节庆项目。

地方文化全面联姻。通过节庆活动,将当地的文化和经济要素与活动联姻。

旅游经济充分延伸:要聚集当地的土特产品,以多种形式,热情优质的服务使游客开心,有效地延伸地方旅游经济。

品牌形象高度区分。 注重节庆形象识别系统设计,提高其区分度,提以文化充实节庆的内核,打造富有文化特色的农事节庆品牌。

2018年6月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2018年起,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中国亿万农民有了新节日。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的过程中,人们对传统农耕文化的记忆正在淡化,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树立一个鲜明的文化符号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可以让人们以节为媒,释放情感、传承文化、寻找归属,可以汇聚人民对那座山、那片水、那块田的情感寄托,从而享受农耕文化的精神熏陶。今年的秋分是9月23日,是星期天,而且连着中秋节,欢迎大家到乡村来望山看水忆乡愁,与农民兄弟一起共度丰收节,共享农家乐。
尚浓评论
将宣布紧急预算案 大幅减开支冻结救济金
智库报告